百年来的考古实践和出土文物,如何丰富中华民族的历史维度,令中华文明“西来说”不攻自破?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王建华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视频:【东西问】百年考古学如何让中华文明“西来说”不攻自破?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华”一词最早见于何时?“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什么变迁?
王建华:据考证,“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是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与文化同其他地区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
“中华”不仅表示一定的地域,更表示一定的文化和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伴随新思潮的传入,现代民族意识的萌发,“中华民族”一词脱颖而出。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1905年,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梁启超比较正式地使用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此处的“中华民族”虽以汉族为主体,但多民族融合的观念已开始形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指出“中华民族”的称呼虽出现于近代,但作为一个实体,至少存在了两千多年。
1988年,费孝通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从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的角度指出“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在汉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他民族不断地为汉族输入新鲜血液,汉族同样也充实了其他民族。
纵观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形成,梁启超、顾颉刚和费孝通均从民族历史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深圳锦绣中华景区举办的“民族嘉年华”节庆系列活动。陈文 摄中新社记者:考古学文化作为物质遗存共同体是如何产生的?历史长河中,考古学文化和民族共同体建立了什么样的联系?为什么1962年夏鼐在《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
王建华:19世纪后期,文化这一概念被引入考古学用以总结分析考古出土的遗存。1925年,考古学家维尔·戈登·柴尔德给考古学文化提出了较为精准的定义,用一种时空镶嵌分布的考古学文化模式来阐释一个区域中的史前文化的关系和演变。
有学者认为考古学文化既是一种概念又是一种理论,从概念的角度反映的是人群共同体与物质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符合遗存的群聚性和社会性法则,从理论的角度通过对遗存的分类和聚类研究实现了对遗存背后人群或族群的区分。
考古学是“俯瞰大地,仰望星空”的学科。人们获取的实物资料,是由人创造的物化形式,所以它和“人的共同体”直接相关。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既表现在物质层面也表现在精神层面。从理论上讲,考古学文化作为物质遗存共同体,是古代群体在物质文化遗存上的表现,在某种层面上可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立一种联系。在对某一考古学文化认识足够清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与史书中记载的古族相对应。
观众在故宫博物院观看展览。盛佳鹏 摄由于历史文献对于汉族以外的古代民族的记载稀少且不成体系,加之历朝历代的各种理解和传说的杂糅,若简单将考古学文化与历史上的族群进行对应,风险是巨大的。但至少可以在某种层面上,将考古学文化中的某一处或某几处考古遗存与文献中的族属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有学者认为考古学文化可以用古代的族名进行命名,如考古学上的夏文化“是夏时期夏族创造和使用的文化”,学术界普遍认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族在一定时期内的遗存。
1962年,夏鼐在《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论及考古研究在解决民族族源和民族史问题时就曾提到“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与汉族的祖先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今日大家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当前可见文献来看,是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最早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术语,用以论述古代中国不同群体的紧密历史联系及新中国确立的民族共同体结构。这表示当时学者们就已意识到从考古材料可以观察到汉族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一个形成过程,只是“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研究”。
观众在山西博物院参观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展。韦亮 摄《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法是基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积累的考古学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就发现了30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过发掘的有100余处。这些遗址分布于不同地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面貌,体现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进入历史时期,文献记载与考古学资料的整合研究拓展了民族史研究的空间。无论是史前资料的大量发现,还是历史时期研究空间的拓展、学术研究的深化,都促使考古学者思考考古资料与族群之间的内在联系。
观众在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馆参观。黄政伟 摄中新社记者:百年来的考古实践和出土文物,如何丰富中华民族的历史维度,令中华文明“西来说”不攻自破?
王建华:历史长河中,许多古老的民族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各民族在不断地分化与融合过程中延续下来,融入到今天中国56个民族之中,大家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就中国当代的民族来看,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和历史记载的很少。倘若单纯依靠历史文献来构建民族史,那么很多民族尤其是已消失的古代民族将无史可考。
作为人文科学和历史科学的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体民族共同创造的,而有文字的古史记载不超过四千年,剩下的历史都需要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
在对没有文字的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中,考古资料起着主要作用。同时,考古学让各民族在历史上留下的物质文化都成为可以被观察分析和描述的对象。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留下实物遗存,考古学可以通过这些遗存去研究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因此极大地扩展了历史空间,尤其是民族史的研究空间,即考古学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维度。
游客参观秦兵马俑一号坑。张远 摄“仰韶文化西来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中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个观点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当时中国的考古学资料有限。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发现中国不同地域文化是独立起源发展演化的,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尤其是史前时代,中华文明“西来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考古学对构建古史尤其是史前史的贡献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经过百年来的考古实践和丰富的出土文物,已证实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悠久的渊源,从史前到历史时期有着清晰的独立起源发展脉络。(完)
受访者简介: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建华。张浪 摄王建华,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是新石器时代考古,通过对黄河流域史前人口的系统研究,揭示史前人口规模、人口自然结构等变化规律,认为史前人口变化、社会组织的复杂化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史前社会复杂化的一个重要动因。
春节近 年味浓|办年货逛庙会 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四,兔年春节越来越近。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办年货、逛庙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贵州毕节:备年货品年味 年货节拉开帷幕 昨天(14日),贵州毕节的新春年货节拉开帷幕。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市民在逛年货市场的同时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在贵州毕节年货节的主会场,腊味食品、水果、茶叶等商品琳琅满目。除了特色农产品销售,还有写春联、剪纸、猜灯谜等送祝福活动。浓浓的年味吸引来不少市民和游客挑选年货。 游客 龙家丽:从六盘水过来的,来走亲戚。看到这地方今天特别热闹,也有很多农产品,合适的话带点回去过年。 毕节市商务局副局长 王伟:这次新春年货节,在毕节高铁站、各大商场超市都专门设有新春年货节的展台、展位,让市民朋友出门就能备年货。 据了解,当地还统筹了260多万元的消费满减资金,让市民游客在感受年味的同时同享优惠。 新疆:天山南北贺新春 多彩活动年味浓 近日,新疆天山南北贺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活动在乌鲁木齐启动,也拉开了新疆迎新春的序幕。 剪窗花、写春联、捏面塑,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拿手绝活,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体验。 乌鲁木齐市民 马子宸:今天我来做一只兔子送给我的爷爷,因为他属兔子,而且今年也是兔年。面塑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这个挺好玩的。 从1月14日到元宵节期间,新疆14个地(州、市)的文化场所将根据当地特色,开展812场次集文艺、非遗、灯会、美食为一体的年俗类活动。 与此同时,2023年新疆乡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也同时启动。春节期间,以“一村独办、多村联办”形式的2000余场“村晚”将在新疆各地上演。 2023年新疆乡村“村晚”启动仪式负责人 张琦:通过“村晚”这样的特殊的、充满年味和老百姓广泛参与的形式,让我们的新疆广大老百姓自编自导自演,讲身边事儿,唱时代歌,演身边人这样的一个生动呈现,让我们一起感受浓浓的年味,喜迎兔年的到来。 青海海东:迎新春 逛庙会 赏非遗 这几天,青海省海东市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开启了当地迎接春节的系列庆祝活动。这里热闹喜庆的氛围,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此游玩。 总台记者 宋宇豪: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如今已经是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充满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从今天一直到正月十六,市民朋友和游客们都可以来到这里逛庙会、赏花灯、品非遗,体验不一样的节日氛围。 平安驿河湟庙汇集了花灯、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为游客奉上了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此外,大家还可以在此享受地道的青海美食,感受浓浓的年味。 游客 申阳德:我希望新年以后,期中考试我能考个好成绩,希望今年压岁钱能收更多。 游客 杨倩倩:以后每一天都顺顺利利,大家都平平安安。 北京:千场演出展览迎新春佳节 记者从正在举行的北京市两会上了解到,春节临近,北京将陆续推出千余场演出和数十个展览,陪伴群众过大年。 据悉,北京104个演出场馆将在春节前后举办244台剧目1687场演出,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经典戏曲和京味曲艺将齐聚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中国评剧院、北京曲艺团等轮番上演评剧、河北梆子、相声、鼓曲、快板等表演。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新创作的儿童剧《冰冰熊大冒险》将带领小朋友们开启一段深海冒险旅程。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演艺集团董事长 赵佳琛:雅俗共赏,既有殿堂级的,比如获得“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舞剧《五星出东方》,还有北京老百姓特别喜闻乐见的曲艺相声,这一次也力求做到融合创新。 此外,春节至元宵佳节期间,北京将推出78个展览和141项文博活动,打造兔年迎祥主题打卡博物馆、历史文化名人探访点、中轴线历史文化探访点等,涵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