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潘从明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给员工培训。(资料图) 金川集团供图
潘从明常说,他的成长离不开这个平台和周围的环境。但在很多人看来,他的成绩亦和自己的刻苦钻研息息相关。“遇到不会的,我宁可待在生产线,不吃不喝,也要把这个事弄明白。”在他看来,练得多了,也就熟了,就能发现更多问题;会得多了,就能想到创新的办法,解决难题。
在同事眼中,潘从明对待工作高度专注,有热情、有激情,26载坚持探索、研发;在徒弟眼中,他博学多识且宽严并济,培养出多位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在家人眼中,他时常沉迷于自己的“铂族世界”。
在钻研之路上,潘从明遇到过很多坎,但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促使他不断深钻。初到企业时他什么也不懂,便在晚上回忆、记录白天老师傅们所讲内容,经常复习到凌晨两三点。那时候学习条件不便,他就委托亲朋好友从外地帮忙搜罗国内外的专业书籍,开始自学,“晚上宁愿不睡觉也要记录,有时看书有了灵感,还会直奔实验室,通宵做实验。”
图为潘从明解决现场技术难题。(资料图) 金川集团供图因多年来保持记录的习惯,潘从明攒了一本30万余字的“发明笔记”,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这一良好习惯,他也传授给徒弟们,让他们从每个月必须完成的20页报告开始做起,并挨个标注出报告中的问题。由此,他也培养出了一批提纯工序的优秀人才。
潘从明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贵金属冶炼特级技师、有色冶金正高级工程师,是西北地区首位个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线产业工人,多次被评为“大国工匠”“发明之星”“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
潘从明从未抱怨钻研的苦,也没有挥霍成功的乐。今年,针对甘肃省提出的强工业、强科技等“四强”行动,以及金川集团产量翻番的任务,他认为,从二次资源中提取铂族贵金属是技术的突破口,也是未来做大做强的主要内容。
潘从明称,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有从含有微量贵金属的各类废液中高效提取贵金属的技术研究,生产高附加值的贵金属化合物,以及技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等。“技术没有止境,也没有最好,只有往更好的方向走,把技术做精做优。”他说。(完)
殷墟发现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 本报北京1月11日电(记者杨雪梅)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召开线下汇报会,在两天汇报的37项考古报告中,关于殷墟的新发现值得关注。2021年起,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开展了商王陵及周边区域的考古勘探,两年的时间确认了围绕王陵区东、西二区的二条围沟为陵园的隍壕,同时在王陵区东南方向半扇形空白区域发现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西周遗址,这是殷墟范围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 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专家牛世山介绍,两条围沟围绕在王陵区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证明围沟早于西周早期。2022年,考古队分别在商王陵公园墙西南角外、商王陵公园内和商王陵公园内东墙外选4个地点发掘,发掘所见遗存包括商代晚期、西周、东汉、宋元等时期。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